当前,互联网正在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备工具,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理所当然地要主动融入互联网治理时代。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围绕构建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资金、技术和智力投入,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在推进社会组织治理、加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建设、与时俱进实施日常监管、辅助科学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宁波社会组织信息化探索创新之路
宁波市从2011年开始谋划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方式,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先从市本级试点,在充分需求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开发了市本级社会组织管理系统,2012年开始试行网上年检,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2013年,宁波市民政局印发《宁波市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推进实施方案》,从制度层面明确该市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推进方式和资金保障,整体谋划全市社会组织信息化工作,并建立了全市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联络员队伍。2014年,市、县两级社会组织管理系统实现全面覆盖,同步实行网上年检。2015年,“宁波社会组织网”开通,成为全市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发布平台,同年启动社会组织法人库项目建设方案研究论证。2016年,宁波市社会组织法人库项目获市发改委批复,由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渠道列支。同年,宁波市推行社会组织网上年报公示,并开通“宁波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号。2017年是宁波市社会组织法人库项目建设年,社会组织登记审批纳入全省“最多跑一次”统一受理平台,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实现网上申报。2018年6月,宁波市社会组织法人库建设项目完成验收,同步实现与市失信联合惩戒系统智能对接。目前,全市近7500家法人社会组织数据全部纳入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外,2.9万家城乡基层社区社会组织数据全部入库。
历经8年,宁波市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探索创新之路,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喜悦。宁波市现已形成“一库一网一号”社会组织信息化网络格局,即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宁波社会组织网和“宁波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号。以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为牵引,实现了PC端和移动端的数据管理、呈现、申报和信息发布、数据分析等功能,有效提升了社会组织治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着力构建五大功能平台
宁波市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以管理需求为导向,依托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着力打造全市社会组织数据集成管理、信息公示发布、数据共享交互、便捷办事服务、数据智慧分析五大功能平台。
——社会组织数据集成管理平台
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是宁波社会组织原始登记管理档案以外的重要电子数据管理平台。宁波市依托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对全市社会组织的登记审批、证照信息、年检年报、等级评估、奖惩、信用信息以及历史操作日志等自动生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电子档案,并实现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审批、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根据权限可随时调阅集成的社会组织历史数据和截止数据。
——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发布平台
一是社会组织登记信息公示。宁波市通过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平台(PC端和移动端)向社会实时公示全市社会组织登记信息、负责人信息、年报信息、评估等级和信用信息,为公众提供便利化查询,并出具社会组织信息公示报告。
二是社会组织年报公示。宁波市自2016年起将社会组织年检改为年报公示,不再出具年检结论。为突出年报效果,强化监督管理效能,宁波市依托社会组织法人库年报系统,科学设置年报评价标准和识别逻辑,系统自动诊断社会组织提交的年报信息,辅以人工审核,列出问题清单。社会组织确认上传真实性承诺后,年报信息向社会公示。民政部门依托大数据分析年报反映的共性问题,辅助施策。对年报反映出重大问题的社会组织进行限期整改。
——社会组织数据共享交互平台
宁波市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为相关部门数据交互和嵌入应用开放了预留端口。目前,该系统已打破“信息孤岛”,实行了系统上下、部门之间的数据推送、交换和联合应用。社会组织登记审批纳入浙江政务网统一受理平台,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归集数据实时回传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数据实时推送市大数据平台(市大数据局)、市社会信用工作平台(市信用办)、宁波市法人库平台(市质监局);同时为组织部门干部兼职核查、纪委干部兼职审查、审计部门开展审计、统计部门开展经济普查、档案部门做好数据存档等提供数据接口或查询通道。
2018年,全国失信被执行人数据落地宁波市信用工作平台,7月,宁波市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与市失信联合惩戒系统成功实现嵌入对接。系统对接以来,宁波市民政部门在登记发证环节已限制4名失信被执行人发起设立或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在监督管理环节,通过系统定时全网普查,全市共有240名失信被执行人在该市社会组织中担任负责人,其中38名失信被执行人在市级社会组织中担任负责人。民政部门根据2018年度全市失信联合惩戒行动方案,已督促整改并将有关情况抄告业务主管部门。部门之间数据的交互共享和闭环管理,真正做到信息化为管理服务。
——社会组织便捷办事服务平台
近年来,宁波市按照全省“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要求,社会组织登记审批事项纳入浙江政务网统一受理平台,通过审批流程将审批结果数据自动推送到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其中社会组织成立许可事项在满足所有法人库回传字段要求后,按照“一数一码”原则,从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赋予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入库后可通过法人库的证照管理系统打印证书。
宁波市社会组织在登记审批、年检年报、评估申报、会议培训报名及重大活动报备等方面均实现了全程网上申报、受理和审核。让数据“跑腿”, 减少群众上门办事次数,实现了社会组织办事事项“最多跑一次”甚至“跑零次”的目标。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还提供诸多个性化服务,如通过手机短信实现了年报、评估过程提醒、证书到期提醒、换届提醒等等,极大地方便了社会组织办事,也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能。
——社会组织数据智慧分析平台
宁波市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归集了近千个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数据字段项,可进行全网筛选,按不同条件、类型、范围实现数据统计,分析共性问题,查找特征规律,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数据支撑。尤其是社会组织年报数据,可实时监测年报进度,按市本级和全市生成当年度年报数据汇总;也可以按基本信息、变更情况、内部治理、党建情况、业务活动情况、资产情况等,分单项或多项进行数据统计和汇总,并可以了解各类汇总数据的具体构成信息。
按照类型、行业、性质、区域的不同,社会组织信息平台实时生成各类社会组织数据饼状图、柱状图、线形图和发展趋势图,为研究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让信息网络成为推动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的“利器”
身处互联网时代,推动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应该以更加积极、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姿态,顺应发展形势,让信息网络成为推动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的利器。
(一)自觉融入主动适应,发挥“互联网+社会组织”的“安全带”作用。信息化技术是推动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贯彻落实的有效途径,也是杜绝系统内部暗箱操作、行政乱作为、不作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保护社会组织管理干部的有利法宝。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要自觉融入、主动适应,让信息化技术为登记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二)强化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发挥“互联网 +社会组织”的“黏合剂” 作用。“互联网+社会组织”的时代, 要求社会组织管理人员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只需注重业务知识,更不能偏离业务纯粹地搞信息技术,必须一手抓业务一手抓技术应用,以有效管理服务为导向,全面提高个人能力。
(三)降低上手门槛,发挥“互联网+社会组织”的“服务器”作用。信息化目的是更有效率地服务管理,除了功能齐全强大外,还应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推进移动互联办公,注重操作界面的简约简单,降低上手门槛,而不是让信息化成为管理障碍和工作叠加。
(四)强化智能应用和集约管理,发挥“互联网 +社会组织”的“减压阀” 作用。在社会组织数据逐步归集完善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推动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和集约式管理。尤其是在机构编制紧缺、人手少的情况下,应更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智能统计和分析功能,让数据“活”起来,提高管理效能。
(五)推进部门联动,发挥“互联网+社会组织”的“速递员”作用。无论是社会组织登记审查还是事后监管、执法,都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如各业务主管单位及财政、税务、公安、信用、住建、审计、人社、组织等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和数据共享,让数据“跑腿”,加强与多部门联动,更好地便民利民。